說服力,就是以自己對商品的信心,去影響顧客。要使買賣經(jīng)營成功,說服力是非常重要的。
如果有一位客人在買東西時對你說:"你賣的東西太貴了,別家都以八五折優(yōu)惠,而你卻不打折,真不通情理。"這時候你該怎么辦?若以八五折賣,就沒有利潤,要做陪本生意可是不行的;可是如果這時你只說"不能再便宜了",那么這個人就可能會到別家去買了。
因此,不管如何,都要想辦法說服顧客:"這個價錢是最低價格了,如果再打折,我們可要賠本,總不能叫我們血本無歸。所以這是合理的價錢,而且我們還將會為你做最完整的售后服務。"做買賣就要象這樣,把自己的立場說清楚,并盡一切力量說服他。
宗教也是一樣。有好的教義,再加上說服力,才能得以發(fā)展,否則就很容易衰微。
做買賣更是如此,要有強而有力的說服力。必須自信自己的商品絕對是優(yōu)良的,價格也是絕對合理的。這樣才能說服顧客:"這價格絕對不貴,若再減價,相對地售后服務就沒辦法做。別家商店便宜,是因為他們會忽略這項服務的。"象這樣堅持自己的立場,反而會引起顧客的共鳴和支持。嚴格來說,缺乏說服力的人,是沒辦法在商業(yè)界生存的。自己覺得難過,也徒然打擾別人。
對付逞口舌之辯的妙招之一,是還以機智的行動,一休和尚的故事,就是最佳的例子。
有時候只靠語言說服他人,是很難的。有效的說服,必須視情況而定,運用各種方法,才能達到目的。
一休和尚從小就才智過人,并且經(jīng)常教導別人。但是有些人卻認為他年輕氣盛,太過驕傲。一天,有一個人就質(zhì)問一休說:
"一休和尚,真的有地獄和天堂嗎?"
"有。"一休和尚回答說。
"可是,聽說不論是地獄或天堂,在死亡以前誰也不能去,是這樣的嗎?"
"對"
"一個人如在生前做了壞事,死后會越過刀山等難關,然后進入地獄。而所謂極樂凈土,是在距此'十萬億里'的遙遠之境,我想,象我這樣瘦弱的身體,別說極樂凈土,恐怕連地獄都去不了,你認為如何?"
一休和尚被這樣一問,仍泰然地回答說:
"地獄和天堂都不在遙遠的地方,而是存在于眼前的這個世界。"
這個人于是又說:
"不對。你說地獄、天堂都在眼前,但是我看不到。象你這樣年輕的和尚,還是不能把真實情形讓我完全明白吧?哈哈……"
被人嘲笑之后,一休和尚很氣憤地說:
"你看我年輕,就想欺負我嗎?"
說著抓起一條繩子,走到那個人背后,把繩子套在他的脖子上,并用力地勒緊。然后問道:
"怎么樣?你現(xiàn)在覺得如何?"
被勒住脖子總是不好受,這個人于是哀叫:
"哎唷,痛死了,我明白了,我明白了。這是地獄,對,這就是地獄!"
于是一休把繩子解開后,又問他:
"現(xiàn)在這個情況又是什么?"
那個人舒了一口氣,回答說:
"現(xiàn)在就象是在極樂凈土的天堂一樣,我明白了。原本以為你年輕,一定不能解答這個問題。現(xiàn)在我知道是錯了,我鄭重道歉。以你的才華,一定能出人頭地的。"
一休和尚當時既然用言語不能使他了解,只好以行動來說明意思了。結(jié)果,不費多少口舌,就能使對方深刻地認清其中的道理,并且心服口服。
當然,不同的情形,有不同的表達方式。如何有條理地說服對方,使其信服,這點在經(jīng)營的觀念上,也是十分重要的。掌握對方的性格、情緒,不存說服之心地去說服,才有成功的可能。
人是感情的動物,所以在情緒不好的時候,就很難作正確的判斷。有時候,只憑一時的感情作判斷,決定一件事情,如果這樣就能完事,同時不麻煩任何人,這樣也就沒什么了;但是,象這樣憑著一時行動的判斷,在面臨關系重大的問題時,就叫人擔心了。尤其是公司的經(jīng)營者,或站在指導立場的人,萬一也陷入這種情況,就更容易造成問題了。
據(jù)說在很早以前曾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:
日本的德川家光有一次出去打獵。打獵回來后,家光正在洗澡,不知怎么一回事,負責洗澡間專門替將軍沖水的部下,誤將滾燙的熱水,往家光的身上澆下去,家光的皮膚,立刻燙紅了。
家光非常憤怒,根本不理會嚇得不知所措、正跪地求饒的部下,憤憤地回到自己的房間,立即叫來總管家阿部豐后守,并且下令說:"那個替我沖水的人,簡直混蛋,立即判處他死罪!"豐后守只好照辦。
往常豐后守會這樣地退下去辦事,可是這次卻退到侍從的房間,向家光貼身侍從們說:
"等將軍的情緒、心情好一點的時候,請通知我一下。"然后豐后守才退下去。
到了晚上,家光將軍用過晚餐,情緒平靜了些,心情也好多了。于是,談起這天去打獵的趣事和感想。開始有了笑容,這時,在場的侍從們,立即和豐后守說:"將軍的心情好多了,現(xiàn)在看來情緒也很好。"
豐后守聽了,立即會見家光說:
"剛才主公曾經(jīng)指示,處罰那個沖洗澡水的人,在下一時疏忽,沒記清楚是什么內(nèi)容,非常抱歉,敢請主公重作指示,究竟如何處置這個人?"
家光將軍并沒有立即回答,盯著豐后守,想了一會兒之后才說:
"那個人由于不小心,而犯了嚴重的過錯,我看判處他流放外島好了。"豐后守受到家光的指示后,回答一聲:"是,遵辦。"就退下去了。
豐后守一退下,在家光旁邊的貼身侍從們,將這事情當作飯后的話題說:
"最初,我們聽到將軍的指示是'判處他死罪',連豐后守也的確說過:'是,遵辦',然后他就下去了??墒撬孟笸?,連豐后守也會忘了將軍的指示,那么假如我們有時候忘了,也是非不得已的。"
聽到侍從們聊天的家光將軍笑了一下說:"豐后守這個老人怎么會忘?他記得才清楚呢。在政治上,判處死刑,需要格外慎重,豐后守明知其重要,卻故意說他忘了;實際上他是想提醒我重新考慮,收回成命,只是不明說而已;所以我也打消了原意,把這個人的罪刑,由死刑改為流放外島之刑。豐后守考慮得真是周到。我因一時沖動而開口大叫判處死罪,現(xiàn)在倒覺得很慚愧。"侍從們聽了。十分惶恐,都說不出一句話來。據(jù)傳,從此以后,阿部豐后守的聲譽,大為提高。
這可以成為一個態(tài)度極端慎重的例子。但是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也可以說是,豐后守對將軍家光,作了一種說服。當然,豐后守頭一次奉命時,并沒有說"將軍身上被澆了滾燙的熱水,必定燙得痛苦難堪,可是,還不至于需要將沖水的人判處死刑吧"這一類說服的話,即使他說了,對于一時沖動的家光,也不可能產(chǎn)生任何作用,最后可能是連豐后守本人也挨罵而已。
豐后守對于家光將軍命令判處死刑這件事,只有回答:"是,遵辦。"而唯唯諾諾地奉接旨令。然而,奉命是奉命,他并沒有依命"行事"。在感情沖動的時候,即使是將軍,也往往無法作出正確妥善的判斷。然而,明知將軍的判斷并不妥善,指出他的不對,想請將軍改正過來,反而會使他的火氣更大,像這樣,才能說服家光將軍。
要想說服一個人,除了了解一個人的人格之外,也包括了這個人的情緒、心態(tài)等等。正確地掌握到這些后,才能在妥切的狀態(tài)下,進行說服。
就豐后守的例子來說,豐后守并沒有作實際"說服"。這即是一種不是說服的說服,他只是選擇適當?shù)臅r刻,重新請示一次,加以確認而已。這個例子,就等于做到了有效的說服。一般觀念往往認為,說服就是用言語進行說,其實不全是這樣。事實上這種不是說服的說服,亦即不必以語言實際進行的說服,往往也能把自己所想的事,傳達給對方。雖然這些在實際上或許非常困難,但這一點非常值得大家學習。
任何東西本身皆具有說服力,要善用物品的說服力,但不可用來賄賂。
拿到別人送的東西,每個人都會很高興。當然,也有一些人脾氣比較怪,別人送他東西,他反而不高興。不過一般而言,有人送你東西,總是件值得高興的事。
松下九歲的時候,離開鄉(xiāng)下到大阪,在一家火盆店里當學徒。當時他的工作之一,是幫師傅照顧小孩。由于那時正是小孩愛玩的年齡,所以松下常常加入附近小孩游戲的行列。玩一種叫"打陀螺"的游戲。
有一天松下背著小孩,參加打陀螺游戲。由于玩的時候,至少得用一只手才能使小陀螺打轉(zhuǎn),所以只剩一只手撐著背上的小孩。這種情況很危險。不過,因為松下常這樣玩,也就成了習慣,一點點搖擺不定,也不致發(fā)生問題。但是那一天扔小陀螺的時候用力過猛,身體忽然向后傾斜,弄得背上的小孩也向后仰翻,松下只來得及捉住小孩兩只腳,小孩的上身卻向后面仰翻,頭撞在地上。
這小孩痛的大哭,松下卻比小孩更驚慌,也不能再玩了。就不停地哄他不哭,但無論如何哄騙,他仍哭鬧不停,一點效果都沒有,松下當時真的傷透腦筋了;但又不敢回店里,怕師傅知道原由,會受到責罵。
那時松下真的進退兩難,不知如何是好。后來,他跑到附近的糕餅店,買了一個小饅頭給小孩吃,這小孩竟然不哭了。直到這時,松下才放下心來。
松下自己也認為,一件東西或者物品,本身就具有一種說服力。當然,如果這種事情發(fā)揮在諸如有條件的交易這類情形下,就非常不好;但是若能運用得當,許多事情往往因此而順利推展。
缺乏果斷的力量,便不會采取任何行動;處于逆境,必須以斷然決心,反守為攻。
要人們采取某種決定,然后有所行動,是需要某種力量。一旦欠缺這個力量,人們就不會采取行動。究竟,這個力量是什么?在國與國之間,是否應發(fā)揮此種力量?讓我們看看下面這個例子:
從前,蘇聯(lián)在古巴建立一個飛彈基地,基地的建設已完成百分之九十,由此可以從事各種監(jiān)視的軍事行動。那時情勢陷入非常緊張的狀態(tài)。于是,美國總統(tǒng)<